1歲紀姓女童因肚子痛又出現疑似腸病毒的症狀,到醫院就診後確認罹患腸病毒,沒想到進行X光與腹部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腹部出現疑似手鍊形狀的影像,研判應該是女童將外物吃下肚導致,需進行手術將肚子中的異物取出。
童綜合醫院小兒外科郭敏勇主任進行小腸部分切除取出異物,才發現女童的小腸中有18顆的巴克球(一種益智遊戲中的磁珠),因巴克球本身具有的超強磁力而將兩段腸子吸附在一塊,並穿透腸道形成廔管,所幸經由手術將巴克球取出,術後復原牙齦美容良好,住院7天即出院返家休養;家人後來回溯之前拿這款益智遊戲出來玩的時間點,已經是一個月前的事情,推論女童誤吞異物已長達一個月,卻因無法明確用言語表達,且沒有出現不舒服的情況,所以沒有即時發現。
郭敏勇表示,女童應該是分顆吞食巴克球,巴克球才會在腸道內吸附成一個圓環,若是同時吞食則可能吸附成一團後由消化系統排出,且這則案例非常特殊,巴克球進入小腸後,在空腸腸段吸附成一圈圓環;比較特別的是巴克球雖穿透腸道但卻沒有造成腸液外漏,反而在10cm的腸段內形成兩處廔管,等同開闢兩條新通道分流腸液,所以女童才會牙周病吞食巴克球長達一個月時間,卻沒有出現異狀。
治療牙周病方法會因牙周病的程度而差異,第一步通常是有效的刷牙及使用牙線來去除牙齦下方的牙菌斑及超音波洗牙來清洗牙結石,牙根的表面則用刮匙整平,以幫助牙肉貼回牙面並恢復健康。偶爾,我們也會做些咬合調整。抗生素或漱口水有時也可用來協助控制細菌的生長。當牙周病很嚴重,牙周囊袋大於4到6毫米時,無論是醫師或病人,都很難將牙肉下的細菌及牙結石清乾淨,此時就可能需要藉由手術來減少囊袋深度,進一步回復牙周健康。在治療牙周病手術中,牙醫師翻開牙肉清掉造成發炎的細菌、結石及感染的牙肉,再刮平牙根表面,以便將牙肉縫合回原位或移到新位,來幫助癒合後的清潔,偶爾在手術中也必須做骨頭的修形或重建,此時便需要一些移稙骨或再生膜來協助重建。另外,鬆動的牙齒利用夾板的暫時固定,對於術後的癒合也有幫助。
郭敏勇指出,該女童吞食的巴克球共18顆,其中16顆直徑2mm其餘2顆直徑1mm牙週治療,初步研判可能是因為吞食的巴克球體積較小,才會在穿透腸道後,傷口快速復原形成廔管。
這種體積小磁力強的巴克球,因為可任意組合成各種形狀,盡情發揮創意的特性相當受到小朋友的喜愛,但因體積小所以容易讓幼童誤食,誤食後恐造成胃腸道穿孔及腹膜炎,十分危險。
郭敏勇呼籲,家長要特別注意幼童的舉動,避免讓年幼的孩童接觸可能被誤食的玩具或物品,一旦發現誤食需及早就醫,避免傷害擴大。